您现在的位置: 信丰中学>> 校庆专题>> 校友文苑>>正文内容

校友文苑

曾经年少沐师恩,总把母校作母亲


曾经年少沐师恩,总把母校作母亲


——信丰中学毕业十年青春追忆

2001届校友   谢茜

【作者简介:谢茜,女,江西信丰人。武汉大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海事大学。2011年入选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计划”,从事海权相关研究。】

 

莎士比亚曾不无懊恼地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它已无影无踪。”

有些东西,总因失去而更加可贵。这其中最可贵的东西之一,莫过于对逝去青春的回忆。人生的步伐带领着我们不停歇地远离青春,而我那难忘而珍贵的青春岁月,与信丰中学的六年时光密不可分。

我于1995年进入信丰中学初中部就读,于2001年高中毕业离开,至今已经10年了。现在,每当假期回家,从信丰中学的门口经过,看到放学的学生们从校园里青春洋溢地蜂拥而出,我仿佛在人群中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

就是在这里,我经历了我从12岁到18岁的六年人生岁月,聆听了我为之终身感激的良师的谆谆教诲,结识了一批挚诚好友,留下了一段无比珍贵的青春岁月。那时候,信丰中学的校门还没有现在这么大气,仅是一个小小的牌坊,门口立着两个石狮子。进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达10左右的时钟,意在激励大家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随着学校的扩建和改造,门口的石狮子和时钟都被拆除了,新的校门气势宏伟,散发着更加蓬勃向上的力量。每当我走过学校的新校门,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当年在这里学习的情景。

16年前,正是在这里,老师和朋友们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在少年的懵懂中,在青春的萌动中获得了成长的快乐。然而在快乐的六年的时光里,又有多少欢乐和悲伤,多少感动和愧疚,多少成熟和稚嫩,总和一些人、一些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间流转,这些人、这些事幻化为我生命中的一个个难忘的记忆断章。它们如同人生长河里的一颗颗晶莹的贝壳,见证了我青春年华的每一次直流和弯道,每一次激情的挥洒和缓慢流淌的情调。信丰中学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在我的生命里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与此同时,我也伴随着信丰中学一起成长,见证了她的进步与变迁。

(一)六载教诲,一朝师恩永难忘

2010年我博士毕业到上海海事大学任教之后,某次与母亲谈起我还算顺畅的人生路途。我们都感慨,若无信丰中学老师们的提携和帮助,今天我恐怕无法走上大学讲台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在信丰中学就读的六年期间,我在每个老师身上都获益良多;其中,一些老师更是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中考那年,我面临着一个报考中专还是报考高中的问题。当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尚未开始,“上大学”对大多数信丰人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最好的初中生源都更倾向于选择报考中专,便于早日参加工作。那时候我还“两耳不闻窗外事”,处于“一心只读教科书”的懵懂状态,对我而言,高中和中专只是模糊的概念,我并不知晓其中的区别。记得在中考动员大会上,我看到班上有同学举手报考中专,也茫然地举起了手。当时主持动员会的是班主任熊钧老师,老师平时总针对学生的特质进行个性化培养,他见我举手报中专便微微地瞪了我一眼,警示的目光让我顿时清醒地缩了手。毫不夸张地说,老师这一瞪眼,决定了我的人生。每每想到这件事,我大笑自己当年懵懂的同时,也从心底里感谢熊老师对我的关照和爱护。

高二面临文理分科的时候,母亲当时觉得读文科就业艰难,主张让我读理科。但我那时物理学得不好,老师们认为我会在文科方面有更好地表现,开始对母亲和我进行劝说工作。最终我和母亲接受了校领导老师的建议,选择了读文科。到现在我仍清楚地记得,张敏生书记和施超群校长到家动员母亲让我弃理从文,以图更长远发展的情景。我也清楚地记得,语师陈明淦老师对我这个“关门弟子”说,如果我读文科,他就教文科;如果我读理科,他就教理科,不是我跟随他,而是他跟随我。这些事,这些人,这些话语,温暖了我的青春岁月;到如今也常常提醒已身为教师的我对学生诚心相与、片刻不敢懈怠。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薪火传承”吧。

我高考那年恰逢信丰中学建校60周年。为了给6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学校决定集中最好的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适合读文科的优质生源,打造一届前所未有的优秀文科班,改变学校文理发展不均的状况。我就读的那一届文科班,几乎荟萃了学校当年最强大的任课老师阵容:语老师是信丰中学的名师陈明淦老师,地理老师是原校党委书记张敏生老师,政治老师的是原政教处主任肖照老师及现政教主任肖德胜老师,数学老师是原教务副主任赖燕萍老师,历史老师和英语老师是专门从外校优选过来的夏鑫老师和刘光明老师。

我高二至高三时期的班主任是夏鑫老师。他为教风格勤实稳重,注重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别培养,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我性格比较外向,在大众场合不易怯场,夏鑫老师就有意识地让我参加大型演讲等活动。每逢周一学校的升旗仪式,老师就安排我上台通报一周学校学习状况,也有意识地让我主持班会和其它班务活动。我如今能在阶梯教室中面对几百个大学生言谈自若,与那时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校领导、班主任夏老师、各科任课老师和同学们的辛勤努力下,我们那一届文科班在高考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仅我们三(8)班就有十几人上全国重点线,为信丰中学此后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文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恩师的眷顾和教诲之恩,我一直铭记在心,时刻不敢忘记。2010年国庆节,我与母亲、外子一起,前往看望已有70高龄的陈明淦老师,喜见他老人家依然身矫体健,精神矍铄。即使是在退休多年之后,他老人家依然笔耕不辍,将自己从教多年的心得总结为两本书自费出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辉‘余热’”。翻阅恩师大作,高山仰止之余,心中感慨万千。此等为师之道,在令我等后辈崇仰和惭愧的同时,也激励着我再接再厉,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尽心尽力地在教育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二)同窗情谊,十年离聚更醇浓

每年春节期间与老同学聚会,总会看到一些新的变化。谁工作后明显发福了,谁带了新女朋友回家,谁和谁结婚了,谁的儿子刚刚满月……

不知不觉间,十年过去了。曾经的青涩丫头和愣头小子,现在成了各行精英。当年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即便现在一年只能见上一两面,却依然是谈笑风生,融洽无比。每年聚会,总是免不了提起读书时那些陈年往事。奇怪的是,只有真诚的欢笑和友好的打趣,却并没有太多物是人非的感觉,十年前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宛在昨天。

在信丰中学的六年里,我感觉像是在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里生活一样。每位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给了我很多帮助和照顾。记得那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不太好,总是向坐在后面的曾鑫请教;政治课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总是找黄学谦问。他们但凡自己懂的,都会不厌其烦地帮我解答。那时候黄学谦就是个心地特好的热心肠,总是忧国忧民,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是联通北京总部的优秀员工,性格也还是一点都没变,不为世俗所染,还是当年那个热心肠的好同学。

同桌刘燕华对我的关怀和照顾,也令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她身上零食不多,但总是毫不吝啬地和我分享。有一阵流行一种叫做CC果冻的零食,我非常喜欢吃。但是母亲很少给我买这类零食,所以我一直很馋。有一次在我生日那天,刘燕华神秘兮兮地给我带了一个很漂亮的盒子作为生日礼物。我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好几盒CC果冻,令我惊喜不已。高三有一段时间,我因病不在学校上课,也是刘燕华非常有心地每次把发给我的试卷收集起来,等我到学校之后一起交给我,令我不至于掉队。现在,我和刘燕华一样并肩战斗在教育战线上,力争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8)班的同学们,或诚恳,或热心,或踏实肯干,或特立独行,每一个人都各有特点。如今,不同的性格特点引领我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在已经年近而立的我们身上,有着一个不分彼此的共性,这就是传承于信丰中学70年来传统的,在朝夕与共的生活中共同培养的优秀品格。在此后的人生中,不论我们走在哪条道路上,这些优秀品格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茁壮滋长,成为了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

(三)母校与母亲,那条100长的路

在很多怀念母校的文章里,都有人把母校比作母亲。对我而言,母校对我的意义更是如此。

在我的记忆里,信丰中学不仅像母亲一样教会我各种知识,培养我良好的品质和独立的人格,她更是我与母亲之间的一条无法忘怀的纽带。我关于母校的记忆和我少年对母亲的记忆,穿越时间的隧道交相重叠在一起,密不可分,成为了我生命中最为珍视的一道风景。

中学期间,我家离学校很近,就在信丰中学正门斜对面的一条巷子里。房子之所以选址在这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我以后上学方便。每天早晨,我只需要走过这条长约50的巷子,然后穿过一条马路,再走50就能够到达学校门口。到了晚上,这条巷子没有路灯,变得黑漆漆的,有些怕人。为了不让我害怕,母亲坚持每天晚上在巷子口等我,接我一起回家。严寒酷暑,日复一日,母亲就这样雷打不动地在巷子口等了我六年。

多年之后,无论我是在武汉求学还是在上海工作,每当想起母亲,首先浮现的总是那个在巷子口等待的身影,那个在巷子口等女儿,一等就是六年的人。

多年之后,无论我坐在课堂里还是站在讲台上,每当想起母校,脑海中浮现的也总是那个母亲眼睛眺望的方向,那道有着两个石狮子的校门,那座高达10的时钟,那些在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的教学楼,那些老师慈爱的笑脸。她们像母亲一样关怀我,培育我,凝望着我。她们站在那里,站成我一生中无法忘怀的风景。她们深深地印入我的内心,铭刻出我生命中一座不可逾越的爱的丰碑。

信丰中学,70岁生辰快乐!

谨此,献上女儿崇高的敬意和挚诚的问候!

 


扫码加微信公众号
江西省信丰中学 版权所有(C)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信丰县阳明路270号
Email:xflz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