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信丰中学>> 校庆专题>> 校友文苑>>正文内容

校友文苑

让高考归于本原


让高考归于本原

66届校友  赖竞林

 

【作者简介】赖竞林,男,江西信丰人。中学高级教师。历任信丰二中副校长、县教育局副局长、县文化局局长,199210月——199812月任信丰中学校长,期间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在信丰中学求学与工作期间,挥之不去的话题便是高考。它象一根无形而威力巨大的指挥棒,使学校的一切工作既无可奈何又毫不犹豫地围绕它转。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之下,很少有人能挣脱其外,独善其身。本文既有作者的工作经历,又曾广泛接触、参阅过一些资料,利用这次机会,把关于高考的话题整理一二,以求正于方家。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其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非全国统一。考试形式是闭卷,采用笔试方式。高考成绩并不影响高中毕业证的发放,但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进什么样的大学至关重要,几乎可以说影响人的一生。

 

高考制度沿革

1949年以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非同时举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各次高考。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考每年进行一次。2003年前在七月举行,2003年开始改为每年六月举行。这一改动实属英明之举,高考告别酷暑,节省了大量的社会成本。

1949年各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的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各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和教学制度改革。

1966年“文革”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校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需经二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推荐上学,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全国高校共招收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

19771012,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考,当年12月高考,报考人数570万,录取27.3万,录取率4.7%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新一轮高考改革序幕,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与婚否的限制。

2002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利,并历史性的第一次实行网上录取,当年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85%

 

高考录取

根据资料,从1951年到1960年的十年间,有六年的高考,全国高校招生计划大于当年参加高考人数,这些考生是幸运的。1962年,是解放以来高校招生人数最少、录取率最低的一年。那一年,信中仅录取7人,其中肖全泉以高分录取在北航,可谓出类拔萃。1963年高考,信中文史类考生破天荒“剃了光头”。此后二年,信中高考录取人数从低谷逐年回升。1966年高中毕业生,是公认的数年来成绩最好的一届,当年学校老师信心百倍,准备打翻身仗。可是事与愿违,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止了高考进程,在离71高考还有18天时,宣布高考推迟半年,实际上推迟了11年,这是迄今高考史上唯一的一次流产。

1999年,在扩大内需政策指引下,高校以每年递增80万的速度扩招,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以至于到2006年,大学毛入学率达到2530%2010年,江西的高考录取率达79.6%,今年肯定超过80%。社会关注的焦点已转移到重点大学录取率以及像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录取多少。文革前,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根本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大众媒体、社会热议的话题。这是文化生态版图的重大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以后,纷纷把目光转向教育、转向高考,给高考增添了许多寄托、期许甚至樊篱。

 

生源之虑,切肤之痛

九十年代我在学校主持工作的几年中,面对高考的沉重压力,痛感高一优质生源的极其重要性。学校教育,主体是学生,生源质量才是学校质量的根基。以大余为例,几年来信丰中学高一录取线比大余中学要低120分,最大分差156分,究其原因,是信丰中考高分层次学生大量流入中师、中专(含委培),其中以1995年为最。如志和中学,是年该校中考前18名全部走光,其他初中也大同小异。这种提前消费教育资源的诟病自然与信丰百姓小富即安,盼子跳出“农”门的认识有关,但主管部门未能正确疏导要求中师中专委培的人潮,也是遗憾之一。在本县委培志愿表告罄时,还派人到安远、大余调剂委培指标。生源危机不光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能否留住拔尖学生上,每年中考前十名,能进入信中的鲜有12人。优质学生的流失,给本县高中教育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地区教育局终于认识到生源危机实质上是质量危机,为制止这种局面,匆忙效仿其他地区办法,除限制中专委培指标外,于1997年开始实行被动而滞后的变革——各重点中学提前招收保送生措施,意在保全高中生源质量,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联想到大学的自主招生,与当年高中招收保送生如出一辙,其本质是掐尖式将优质生源抢走。据报道,今年将有80所重点高校进行5%的自主招生,“北约”(北大系)和“华约”(清华系)等四大高校联盟抢夺优秀高中毕业生之战春节前后已经火爆开打。大学尚且如此,何况高中。

十几年来,争夺生源之风非但不止,而且越演越烈。不少名校为招揽各省高考“状元”,动辄开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奖学金大单,并许诺硕、博连读。在这里,分数转化为金钱,高考尖子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外地市某一高中名校,四处招兵买马,延揽各县中考尖子,提供的优惠条件是:全免学杂费,每月给予丰厚的生活补贴,日后若考上北大清华,另加数目不菲的奖金。谁能抵挡这种诱惑?抑或要化解、阻止拔尖学生外流,生源学校要花多大代价?

 

北大、清华?难以承受之重

大学就像金字塔。在人们的心目中,北大清华则是金字塔的塔尖。纵观绵亘千古的教育史,在恍惚之间,我们看到了它的身影:从汉朝的太学、到唐代的国子监、再到晚清的新式学堂,最后是民国的大学……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传承,从未离开过国家最高学府这一角色,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历史绵长的百年学府,永远都是我们这些后辈学子竞相向往的圣地。

建国以来,信丰中学考取北大、清华的学子如下表:

届别

姓名

录取学校

专业

届别

姓名

录取学校

专业

1960

肖承俊

北大

地理

2003

吕小林

北大

医学部

1985

黄成权

北大

地质

2004

 

清华

核工程

1986

赖亦斌

北大

地质

2010

王天宝

清华

工程力学

1979

 

清华

物理

2010

董书海

北大

哲学

1990

魏劲旅

清华

化工

2010

罗健晖

清华

自动化

2002

叶剑飞

北大

医学部

 

 

 

 

1955届晏秀英考取湖南工学院,三年后转入北大原子能核物理专业,1961年毕业。

然而,受招生政策、地域条件、竞争环境的限制,北大清华在江西的招生数毕竟有限,扩招前每年各50个左右,扩招后也就各70余个指标(含自主招生),而面对的则是全省30万浩浩荡荡高考大军,僧多粥少,厮杀自然激烈。其实,在大学版图上,我们国家还有众多历史悠久,专业雄厚的大学,它们存在于聚光灯之外,从容低调地享受另一番学术风景。他们同样精英云集,贤良荟萃,他们也是历史文化科技知识的薪火传承者,一样值得人肃然起敬,他们之所以未受青睐,主要是社会心态使然。

世界早已多元化了,但信丰百姓仍习惯于以考取北大清华为唯一尺度衡量信丰中学,仿佛其他名校和重点大学皆可忽略不计,而且数量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多,不能少。面对社会、家长的这些期待,我们的教育是否堪当此任?这种观念滞后而又威权可怕的民意,像海啸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使信丰中学饱受热议,给老师、校长巨大压力,其危害是把高中教育推向精英教育。我们希望社会能够理解,录取北大清华人数多固然欣喜,但某段年份录取少或未能录取也是常态。老师到校长,每个人都害怕失败,渴望成功;但是你可知道,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害怕失败的同时,也隐约有对成功的恐惧。倘若非要以高考成绩来评价中学,我个人认为,以二本以上上线率来衡量应该比较中允。

进了北大清华就进了保险箱?未必。云南省教育厅2008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历年以来,云南省培养了24名“奥赛冠军”,此后却没有一人在理论和科研领域出成果;同样十多年来,云南省共有20多位“高考状元”进了北大清华,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人才不过是企业的副科长。什么是教育?八个字:培养习惯,教给方法。目前值得忧虑的并非是否考取北大清华,而是普遍存在而又熟视无睹的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在幼儿园里讲理想、讲未来、讲科学,如同教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却要教不准随地吐痰,要尊敬师长,要诚实做人,外出要请假,形同教幼儿。麻木的国人未能对这种可怕的现象产生警觉,实乃教育之殇。

 

在中国,自隋朝开始的“以考取仕”的科举以来,考试作为竞争手段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凡1300余年,根深蒂固。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高考作为国家考试之一,体现了一个国家应有的公平正义,一直享有最高的信誉度。让更多的青年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是党和政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振兴中华而制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正在实现。高考,牵动千家万户的神经,惟如此,我们呼吁:让高考卸下所有的光环,剥离附加给它的诸多社会责任,归于本原,从升学压力的险境中走出,进入一片让人心情坦然之地。

 

写于辛卯春节

 


扫码加微信公众号
江西省信丰中学 版权所有(C)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信丰县阳明路270号
Email:xflz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