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信丰中学>> 校庆专题>> 校友文苑>>正文内容

校友文苑

信丰中学学习生活二三事

信丰中学学习生活二三事

55届校友  王衍贵

 

【作者简介】王衍贵,男,江西信丰人。大学学历。正团级干部。荣立过三等功。历任北京、四川、西安、南京等一些单位的军代表。19735月任航天部南京307厂军代表,技术七级高级工程师。

 

我的母校信丰中学原来座落在县城南门外约五华里处,是一所环境优美、师资雄厚的学校,在赣南地区县一级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我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六年,它为我几十年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说;“老师像春蚕,为学生吐尽最后一根丝。”回顾六年的中学生活,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及汗水,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教诲。在母校70周年校庆临近之际,不禁让我回忆起在母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往事。

我是19557月从信丰中学高中毕业后参军的。回忆54年前的往事,心情无比激动,往日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出生在农村,家庭贫寒。一家人温饱都难以为继,又要供我们俩兄弟上学就难上加难了。当时父亲认识到要走出困境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处境,只有供我和哥哥去读书,可是,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挣钱供我们上学几乎是不可能的。父母只好让我们兄弟俩交替上学,即一人上学一人辍学在家种田,直到一九四九信丰解放时,我哥哥在信丰中学初中毕业了,我也上了信丰中学初中一年级。六年的学校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我家住在农村,离学校很远,因此我住在学校附近农村的老乡家。一日三餐,把从家里带来的大米,用蒲包装好放在老乡家大锅里煮熟,吃的菜呢,就那每周六回家带来的干咸菜也够吃上一周,如果一周的菜吃完了那就只好吃白饭了。每年假期回到农村都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农活。诸如插秧、割稻、打柴、喂猪、舂米、织草席等等。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大概孔子少时也能做这类粗重的事。

建国初期,遗留下来一个旧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的建设很多,方方面面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就显得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信丰中学的领导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勤工俭学,勤俭建校的方针。学校为了增加一部分收入,弥补经费的不足,同时又给家庭贫寒的学生找一条生活出路,学校千方百计开办了一些服务项目,如组织学生帮学校织布。当时学校里面有4台织布机(机房设在教工宿舍楼一楼)。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或课余时间,由本人申请,学校总务处批准,参与织布,每匹布给15斤大米的酬金(甘大富也参与了);勤工俭学的第二个服务项目就是寒假期间帮学校植树,绿化学校环境。当时植了许多桃树,每年结了许多桃子,由学校运到市场去卖;第三个服务项目,让懂木工技术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暑、寒假期间帮学校修理坏了的课桌、板凳、床架、床板等。参与第二、三项服务项目的学生除供吃饭外,还补助了一些大米。

来自农村的同学一年四季基本上是光着脚丫子上课的,很少有鞋穿。炎热夏天,太阳将大地烤得火辣辣的,走在路上脚底被烫得钻心的痛;寒冷的冬天,寒气袭人,光着脚,穿着单薄的裤子,坐在窗户缺少玻璃的教室学习,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有一点发抖。我参军时也是光着脚从赣州坐两天汽车到南昌集中,然后200多名从江西各地高中毕业参军的学生,坐了六天五夜的闷罐子火车到达北京前门车站,下车时引来无数北京市民好奇的目光。

信丰中学当时在赣州地区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学校。学校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呕心沥血,想尽一切办法教好学生。过去来信丰中学读书的农村子弟比较多(一般的乡镇没有中学),他们不仅要读书,还有不少时间要协助家中干农活,因此有些农村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基础较差,来到信丰中学后学习跟不上去。高中一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卢致忠看到这种情况,把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摸清后,决定在同学中组织几个学习互助组,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这个活动的效果很好。如晏秀英小组,当时她的数学成绩很好,就将两名(廖德英、王玉英)成绩较差的同学编入一个组,经过一个学期的互助学习,两位同学期末的考试成绩提高很多。这种方法,接着也在其它课程中被推广应用。

当时的信丰还没有电,晚上到处黑漆漆的,我们晚上学习都是用煤油灯照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自行组合学习小组,晚自习时将单人课桌前后四张或六张一拼,使用二盏或三盏煤油灯照明。那小小的煤油灯,那一闪一闪微弱光亮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及环境是无法与现在在校的学生相比,但我们是靠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种种困难,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

我在信丰中学读书时的任课老师,个个都很棒,他们是学校里最好的老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等课老师,都是学校拔尖的,教学水平极高,在学术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如语文中的内容,成语、古典文学等,经语老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讲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体育老师李玉山,在我们赣南地区都很出名。20094月我们全家回到信丰老家扫墓时,应学校邀请回到母校,李玉山、邱云山老师都来了,我爱人包绮云是1954年离校的,相隔55年再见面时,李玉山、邱云山老师立即叫出了她的名字,并说出了她当年参加了学校的百米跨栏等比赛活动,这使我们在场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

解放初期小学校都有少年先锋队这个组织。参加这个组织的同学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后,没有到年龄(15周岁)不能退出少先队,要将组织关系转到中学,继续参加组织活动,因此信丰中学初中一二年级成立1个大队,人数在一百多一点。下设4个中队,由2个班的少先队员组成1个中队。大队长、中队长由少先队员中优秀学生中选出,大队辅导员由邱云山老师担任,中队辅导员由高中班抽调人员担任,其中有我及曹荣挑、甘大富、王美莹等同学。

每周六下午上完课后组织各类活动,如集体唱歌、跳舞及各种体育活动。回忆50多年前的我和这些小弟弟、小妹妹在一起活动和交流思想,我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仿佛又回到了如歌如诗的青少年时代。

当母校七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回想起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我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都与母校的教诲、影响和启迪分不开的。在此向母校信丰中学全体老师和员工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

200995


扫码加微信公众号
江西省信丰中学 版权所有(C)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信丰县阳明路270号
Email:xflz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