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您现在的位置: 信丰中学>> 教工之家>>正文内容

教工之家

刍议师德观

 

刍议师德观

 

何春良

(江西省信丰中学 341600

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到“职业”和“事业”。“职业”和“事业”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谋生手段,后者是精神的需求。能够把普通职业当作事业来做,说明他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新时期的师德,就是引领广大老师体验成功。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奉献”,老师的“奉献”是“无私奉献”还是“乐于奉献”呢?从心理学上说,纯粹的无私是非人性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乐于奉献呢?就是在品尝了成功之后。比如,教师的课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普遍的赞誉,那么,这位老师会更加的钻研,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会不断努力把课上得更好,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师的价值会得到更好的体现,由此,产生的“奉献”愿望是发自内心的,奉献变成一种由衷的愉悦和满足。

师德教育,就是要帮助教师体验成功,引领教师乐于奉献,并且在奉献中收获,收获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样,学生受益了,教师受益了,整个社会受益了。

“奉献”不是“牺牲”的代名词。传统的师德教育,“奉献”就是“牺牲”。新时期的师德教育,师德也是一种获得,我们的宣传媒介有时会曲解它。有一家媒体报道,一位山区的教师,为了不耽搁毕业班的学生课程,竟忽视家中生病的女儿,最后女儿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导致耳聋,落下残疾。而媒体的报道是宣扬这位教师的奉献精神,这多让人寒心啊。难道学生的成绩比自己女儿的生命健康还重要吗?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把整个的心灵献给了孩子!”这位大教育家做到了,但对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不必要求他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要允许他们留点儿给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不能因倡导“师爱”、“师德”,而要求教师“无私”。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有一样的七情六欲,我们不能因为教师得到正当的利益,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否认教师的师德。新时期的师德教育,与广大教师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并不相悖。

从另一方面说,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感悟和提高。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借鉴、吸收、积累、进步,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教育经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师爱,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师德教育,就是让老师掌握爱的方法,提高老师爱孩子的能力。对待迟到的学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教育效果。老师对迟到的学生说:你的位置空着,老师的心一直不安呢,担心你有什么事。现在你来了,老师悬着的心也放下了。这些话没有讽刺挖苦,也没有疾声厉色,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以后这个孩子还会迟到吗?这样的教育更体现了教育者的智慧。

其次,教师要树立发展意识。社会在变,家长在变,孩子在变,教师有什么理由不变?发展的是教师必须追求的一种内涵。教师积极参加各教育教学培训,了解新型教育理念,掌握前沿的教育资讯,不断充实充实完善自己,努力完成普通教师到专业化教师的成长。这个成长过程,教师会控制自己不好的思想行为,减少失误,逐步被学生喜欢。教师有了发展的动力,就会较早品尝成功的喜悦,师德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再次,学校应积极创造一个帮助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给教师比较多的引导、约束、和自信。对教师的工作是肯定、欣赏、激励,这样,教师就有成就感。教师是知识分子,尊重教师,促进帮助他们体能成功。因为成功的渴望是每个人需要的,教师也不例外。学校实行人文化管理,给教师足够的发展空间。优秀师德展示的教师形象,是阳光的、健康的,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收获,教师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们很快乐很精彩。

今天的师德,依然强调奉献和师爱,但爱心奉献要与教师的成功体验、价值取向相联系。只有真正感受到工作的成就,生命的价值,美好师德才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